从百融云创的起步历程开始说起,直到它如今的转型历程,可以说,它的“身份”在金融界一直存在着争议。
百融云创成立于2015年,初期它确实是一家典型的P2P平台,主打互联网金融领域,提供个人及小微企业贷款服务。根据它当时的业务模式,用户和投资者通过该平台对接、借贷,属于典型的P2P借贷模式。然而,随着国家对P2P行业监管日益严格,尤其是在2018年左右,P2P行业的整顿风暴席卷而来,许多平台因违规操作、资金链断裂等问题而纷纷倒闭。百融云创似乎及时作出了调整,开始逐步调整其业务方向,逐渐过渡到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公司,摆脱了传统P2P平台的标签。
百融云创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。在2018年之后,百融云创开始加强其技术研发投入,逐步从传统的P2P借贷业务中脱离,开始向大数据、风控模型、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力。这一转型,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业务调整,它还意味着公司战略的彻底改变。
2019年,百融云创推出了自己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,专注于为金融机构提供智能化的风控服务和数据支持。这一转型标志着它从一个P2P平台,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金融科技企业,其业务内容逐步扩展到风控、数据服务、贷款撮合等多个领域。
那么,百融云创在转型的过程中,究竟做出了哪些改变,又做得如何呢?
首先,百融云创放弃了传统P2P平台的借贷业务,不再直接从事资金池管理、借款撮合等P2P业务。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数据服务上,特别是在大数据、AI风控和智能化信贷产品的开发上。随着其技术积累的深入,百融云创已经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,获得了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机会。
然而,这样的转型并未完全消除它在一些人心目中的“P2P”标签。在一些报道中,百融云创的业务形态和初期的P2P平台依然有相似之处,特别是在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撮合和信贷服务时,这些业务依然让人联想到P2P的影子。所以,尽管百融云创已经放弃了传统的P2P运营模式,但它仍然有一些业务与P2P平台类似。
百融云创的案例无疑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故事。它从一个典型的P2P平台,逐步发展成一个综合性金融科技公司,虽然表面上摆脱了P2P的标签,但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P2P的某些元素仍然有着深厚的联系。未来,百融云创能否继续在金融科技的道路上保持竞争力,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悬念。
如果我们要给百融云创一个准确的身份标签,或许它已经远远超越了P2P的范畴,向着更加广阔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迈进。但是,对于大众来说,它的“P2P”身份,或许还需要时间来完全抹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