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伟终于按捺不住在微博发了一条意味深长的动态,这条动态很快被吃瓜群众扒出是在暗指他的前女友——知名网络红人雨绮。这一夜,“雨绮套路”再次冲上热搜。她的人设崩塌了吗?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?或者说,更现实一点——她是如何一步步精心编织“人设”,借助情感和社交平台成功实现流量变现的?
我们倒着看这个故事,从她“翻车”的那一刻开始。
从塌房到翻盘:她用三个月完成一次流量再生
2024年初,“雨绮翻车”成为网络热词——情感主播雨绮被前男友曝出多个“脚踏多船”证据,粉丝脱粉潮开始蔓延,品牌合作紧急下架。但短短三个月后,她居然靠一支“深夜痛哭忏悔”的视频再次登上热搜榜首,评论区里铺天盖地都是“她也是个可怜的女孩”“我们都误会她了”。
她是怎么做到的?
这就是“雨绮套路”的精髓所在:把舆论变成情感操控的工具,再将情感变现为可控流量。
情感操控术:人设不是用来塑造的,是用来进退有据的
你以为人设是用来吸粉的?对雨绮来说,人设是她在社交舆论战场上的盔甲和武器。
她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地“演一个温柔、懂事、有爱心的女孩”,她是在布局一个拥有“反转能力”的情感剧本。
雨绮最初崛起的视频就是“陪男友打工日常”,一手抓牢女性观众的情感代入,一手安抚男性观众的恋爱幻想。视频里的她总是温柔、体贴、不计回报地支持男友,仿佛一个“理想中的伴侣”。但真正让她流量暴涨的是后续“被辜负”与“崩溃分手”的系列剧情。
她清楚地知道,观众更愿意看的是跌宕起伏的情感线,而不是永远甜腻的恋爱日常。
于是,她在被曝“分手”后迅速发布“自述”视频,回忆种种委屈、深夜痛哭、公开反思自己的“不成熟”,不仅挽回一部分粉丝的心,还制造出“舆论反弹”的机会,为后续的“翻身”做好铺垫。
精准切割:商务雨绮与情感雨绮是两个人
你是否注意过,“雨绮的带货视频和情感视频风格完全不同”?这是她团队早期就制定好的策略。
在她的抖音号里,“情感雨绮”是那种穿毛衣、说悄悄话、泪眼婆娑的女孩,而“商务雨绮”则是精致妆容、干练讲解产品、风格成熟。
为什么要分割?因为受众不一样,营销节奏也不同。
类型 | 目标用户 | 内容风格 | 商业模式 |
---|---|---|---|
情感视频 | 情感共鸣型粉丝 | 温柔、低语、真情流露 | 增加粉丝粘性与忠诚度 |
商务视频 | 产品转化粉丝 | 专业、利落、信息密集 | 直接带货转化收益 |
她懂得把人设当成“内容载体”,不是做自己,而是做“观众想看的自己”。
合作筛选法则:流量换现要“快”“准”“狠”
别以为雨绮合作的品牌都是找上门来的。在她流量最热的时候,她的团队每天筛选100+合作请求,标准只有三个字:快、准、狠。
快:快速响应,快速发布,不等热度冷却。
准:选品必须匹配当下人设及视频氛围,比如她刚哭完一场情感戏,紧接着推荐“安神助眠枕”,看似“真情流露”,实则商业植入。
狠:收割流量要狠,爆款要反复拍、复刻拍,直到算法疲劳。
她的团队甚至有专门的“热点预判小组”,每天研究平台热点、粉丝情绪和互动量,根据数据定制第二天的视频话题。
她不在谈恋爱,她在玩剧本杀
雨绮曾在一次被扒旧照的对比中,被网友发现她过去在直播平台也是“情感主播”,只是当时定位是“姐姐型”,如今是“女友型”。
这不是偶然,这是她多年沉淀出的“情感剧本+人设演绎”体系。
她把“每段恋情”当成一个剧本,每段剧情都有起承转合——相识、陪伴、被辜负、哭泣、成长。关键是,她从不彻底把前男友“打死”,而是留下模糊空间,让观众自行脑补。
“观众想看什么,就给他们一个梦。”
这才是她的最高明之处。
核心操盘术:粉丝不是“观众”,是“合作者”
你可能以为她一直在“骗粉丝感情”?其实她从来不认为自己在骗——她在“共创”。
她知道,观众乐于沉浸在剧情里,于是她用“开放结局”“转折式痛哭”“亲笔写信”等方式,让粉丝主动参与解读与传播。
她最擅长的不是制造剧情,而是制造话题空间,让粉丝代入、分裂、吵架、传播,形成“自循环流量池”。
雨绮套路总结:三步打造可控流量闭环
情感设局:通过恋爱人设与反转剧情形成深度代入。
人设切割:将情感与商务严格分开,精准收割不同用户群体。
舆论操控:利用争议与崩塌作为流量转化入口,不断“翻车-复盘-翻红”。
也许她不是最有才华的KOL,但她一定是最懂得人性与算法的玩家。
她不是在谈恋爱,她是在经营“雨绮”这个项目,而你,是这个项目的投资人。
当你点进她的下一条视频,还会继续留下来吗?
你觉得“雨绮套路”是聪明的生意,还是赤裸裸的情感操控?